供需失衡是航班延误的根本矛盾

航班延误这个老话题,年年延误年年谈,年年都有新举措,但年年收效只能说是差强人意,远没有达到“取得圆满成果”之类的高度。

航班延误之所以产生,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民航运力不足与群众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这种根本矛盾存在着鲜明的区域性、季节性的特点,尤其是在两节两假和黄金周期间,时令性的客流剧增与运力供给间的矛盾更加尖锐。例如今年春运40天民航将要运送4200万名旅客,平时并不突出的出行难买票难等老大难立马现身,打破了原有的供需平衡。这种在高强度压力下极力维持运营的状态下的供需失衡只要有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比如常见的天气、机械、流控、飞机调配、机组原因等等,马上就会不可避免发生航班延误,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伤痛记忆。

在国内机场常见的场景是:航班延误后,旅客要求航空公司解决问题,再调一架飞机来替换飞不了的这一架,如果不答应一切后果自负,如果做不到旅客不理解;有的航空公司因为机组月度飞行小时数已超局方标准,不得已取消航班,为什么要这么做旅客不理解;有的航空公司因为各种原因延误了航班,但是同一航线其他航空公司的飞机可以正常飞,为什么会这样旅客不理解……最后,依然是因为不理解,所以最后多以不可理喻之方式了结航班延误事件。所有这些都是现实中发生的活生生的事例,也都是所谓的“空怒族”的杰作。在“空怒族”的下意识里,似乎也认为航空公司放着这么多客人不拉,纯属犯傻。在这一派供给严重缺乏的喧闹场景中,媒体的立场自然是鸡蛋的立场,一脸的“你活该”让航空公司无语凝噎。

可是大家都忘了,根本矛盾并不是那么好解决的。根本矛盾指决定事物发展全过程的本质的矛盾,贯穿并支配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根本矛盾的解决标志着事物一定发展过程的结束。解决民航运力不足,并不是多掏钱多买几架飞机那么简单的,更何况,昨日郑州机场那架新舟60马失前蹄的事,让我们国货当自强物美价廉替代波音空客充当解决航空运力不足马前卒的设想蒙上了阴影。理论上来讲,不计成本的运力扩张,是完全可以做到供需平衡甚至供大于需,进而稀释航班延误的后果的,但航空公司是公共运输企业,不是只讲奉献的雷锋和无视成本的慈善家,令其承担超过其能力的责任,不过就是挟泰山以超北海,仅供幻想即可,当不了真。实际上来讲,供需平衡是个动态平衡,不是简单的数字累积,更不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游戏,航空公司可以内部挖潜挤榨自己的冗余运力投入到运输生产中去,籍以缓解矛盾,维持平衡,消解不可抗的航班延误造成的负面影响,这似乎是民航业唯一的选择,但这更似乎是无法达到的目标,如同西西弗般的徒劳。

最后还是醒悟,这要最终解决,一得靠科学,二得靠科学发展,三还得考虑顾及民航持续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