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飞行不安全时间发生的重要原因――回家心理

引起航班延误的首要原因,始终是天公不作美。当下正值寒冬,低云低能见、冰雪霜、大侧风等不利于飞行安全的极端天气逐渐增多。当飞行员已经忙乎了一天,正驾机执飞最后一个航段,飞机落地后就可以驱车回家了,但目的地机场的天气正在变坏,甚至已经接近、达到或低于规章标准的边缘,飞行员是立即改航备降还是心有不甘地抱着试试的念头继续往前飞呢?

  笔者对近年来的飞行不安全事件进行汇总统计,发现了一个现象:在基地公司所在机场发生不安全事件的概率并不比其他地方小。这些不安全事件类型以低高度进近、决断和着陆偏差居多,但或多或少都与天气有关。按理说,飞行员在家门口降落,轻车熟路,不应该犯如此多的低级错误。带着几分好奇,笔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并发现原来是回家心理在作祟。

  回家心理,人皆有之。特别是对于过夜基地多的航空公司,许多飞行员经常在外过夜,一个月在家待不了几天。知道自己哪天飞,但说不清今天是星期几。清晨醒来,要好好想想,才能断定自己刚才睡在哪个城市的床上。过夜衣袋里,御寒的毛衣与避暑的短袖同在。这是飞行员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飞行员和家人分多聚少,开着飞机往家赶,对老飞行员来说,回家要履行家庭责任;对年轻飞行员来说,嫩扁担更要挑起千斤家

  但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部分飞行机组的实际执勤期会超出计划执勤期,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对航线,这种延后现象相对明显。每天最后一个航段,机组更企盼能够早点完成航班任务。因天气恶劣造成的航班延误,对机组的安全飞行带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除了直接消耗宝贵的精力外,还导致焦虑、疲劳、注意力下降等。部分飞行机组对于复飞、返航、备降是一种出于飞行安全考虑,不得已而为之的保护措施。因为一旦启动了这种保护性措施,按时回家和家人团聚的希望就化为了泡影。

  现代民航飞行员对天气标准的掌握是严格的,组织实施单位更是将标准奉若神明。各种新技术、新设备的大量采用为飞行安全和航班运行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为飞行机组实时获取天气变化等重要资讯提供了便利。然而,对飞行安全来说,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人的因素。因为飞机是由飞行员来操控和最终决断的,人为因素的负面影响必然在适当的时机,以特定的方式,对飞行员的决断产生一些负面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