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机上增加Wi-Fi服务:测试期间也不收取旅客任何费用

2014723日,随着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China Eastern Airlines Corporation Limited,简称“东航”)所运营的一架空中客车A330飞机(注册编号:B-5903)在当日所执行的MU5101MU5108两个航班成功进行中国大陆首次卫星宽带空地互联网商业飞行测试服务,这也标志着经Ku波段传输信号来实现向中国民航旅客开放的空中互联网业务正式“启航”。

据悉,东航与中国电信联手合作进行的空地互联网商业飞行测试将持续到今年9月底,期间将收集和汇总旅客反馈信息与服务需求,以便不断改进技术品质,而测试期间也将不收取旅客任何费用。

能够在飞行中的客机上畅游网络确实是件惬意之事。尽管为了满足国内上网监管要求而不得不在首次登录时进行几步必要的操作,同时还要对于查看图片较多的网页页面拿出些与现代快节奏生活频率格格不入的耐心才行,但是对于各种网络控的旅客们而言,想必能够在飞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时还顺便刷刷微博、上QQ聊聊天、看看新闻,这或多或少都是难得的进步。鉴于此,我们也应该为东航和那些正在谋划“机上上网”的航企小伙伴们点个赞,更何况目前这一切还都是免费的!

实际上,机上Wi-Fi的前景有多光明,想必我也不必在此多言,看看全球航空公司们对于这一服务的痴迷和热衷程度就可略知一二。更何况,我国有着全球最庞大的网民群体之一。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于今年721日刚刚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32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6.9%。其中,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提升至83.4%,规模达5.27亿。由此可见,中国航空旅客对于这一服务是否有需求恐怕也已无需再论了。

虽说前景很光明,但是不得不坦言,其实国内航企要面对的困难也不少。

首先,多位相关领域的专家都表示,对于空地互联通讯服务的相关政策监管仍需进一步理顺和明晰化。东航此次测试是经过工信部和民航局等政府部门批准的,在整个申报和核批过程中,相关部委也都给予了大力支持。不过,有行业人士透露,因为空地互联通讯服务在我国刚刚起步,因此很多政策尚存在着空白、模糊或不完善的地方,导致相关监管机构也都需要花费一定时间摸索和协调。同时,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量,有一些必要的监管目前也相较于其他国家更为严格,因此在效率等方面也有一定尚待提升的空间。

第二,商业模式的确定与用户体验的优化都是国内航空公司必须要正视和想办法跨过的“坎儿”。当国内航企面对如何针对机上上网服务定位和收费这一话题时,大多数航空公司都是回答“我们会依据自身业务需要来确定和不断调整”、“每家公司情况不一样,因此收费与否、到底对哪些旅客开放,这些还要根据现实情况加以斟酌”这样貌似“走一步看一步”的态度。

各家使用的模式不同、成本不同、服务的市场不同,再加上商业模式要跟整体经营策略等因素结合考虑,因此确实很难说到底哪种方式更好,航空公司只能慢慢摸索找到相对合适的。另外,我们必须要面对一个‘骨感’的现实,就是国内旅客对于付费模式的接受度、承受力和使用感知的要求,以几家国内航企实际测试或试用的反馈来看,真要收费的话想必会出现一定数量旅客因为网速慢、操作繁琐和时不时断线等用户体验方面的投诉。还有定价和发票等可能也是需要考虑的,比如这些是否要经相关部门的核准,航企自身如何对此加以管理和执行等一系列问题。

据了解,目前Ku波段数据通讯能够实现的理论通讯速度约为50M,但由于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损耗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际卫星与飞机间通信的最大带宽只有大概32M。以东航此次使用的A330机型为例,如果机上大部分旅客(约200人)同时上网,上述带宽只能支持一般网页浏览和社交媒体互动等基本互联网功能。而Ku波段相较于海事卫星通讯技术(L波段)和ATG模式,在网速和投入产出性价比方面已相对较优化。

还有,我国至今仍未放开飞行模式状态下的移动电话在飞机上的使用,而国外目前在机上Wi-Fi服务方面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BYOD”(携带自己的设备)使用机上Wi-Fi的用户越来越多,其次就是随着多个国家监管部门对于移动电话在飞机上使用的松绑,中短程航班的旅客中使用智能手机连接机上Wi-Fi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如果我国维持现状不变,这一问题在未来几年恐怕也会或多或少影响到国内航企空中互联网业务的利用率。

总而言之,随着国内几大航空公司进一步完善自己的空地互联网商业服务,国内乘客的空中上网之旅一定会越来越容易,而航企自身也可以因此而在拓展非主营业务、商务合作及差异化服务与产品等多重领域大有可为。